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,拥有舒适、稳定的居所称之为“家”。有趣的是,“家”字的甲骨文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古人的居住理念——上半部分是象征房屋的“宀”(宝盖头),下半部分则是代表猪的“豕”(它念shǐ)。这种构字方式暗示了古代人畜同居的生活状态。今天股涨柜,就让我们通过随葬的汉代陶屋,看看一两千年前汉代广州,探寻当时房屋的模样。
在气候湿润的南方,智慧的古人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\"干栏式\"建筑,它是用竹木架起高出地面的居室,人在上面起居,下层用来养畜、堆肥等。这种建筑形式是先秦至西汉早期广州最主要、最具有特色的居住形制,可以通风防潮,增强采光,防避蛇虫猛兽乃至盗贼,适应于岭南乃至广大南方地区的自然气候和地理条件,可以说是古人将实用性与居住舒适性完美结合的典范。
但,宋代周去非在《岭南代答》中描述了这种居住建筑的缺点:\"上施茅屋,下豢牛豕……牛豕之秽,升闻于栈罅之间,不可向迩\"。这种结构让人居住在牲畜圈舍上方,每天都要忍受热气腾腾的猪粪味,对鼻腔是极大的考验。虽然可以一时忍受,但世世代代如此显然是对人类创造力的\"不尊重\"。于是,人们创造了“曲尺式”,按字面意思解释就是看上去像一把古代木工常用的三角尺,将人居空间和牲畜圈舍分开。这样一来,居住环境更加卫生,生活品质也随之提升。
创造让生活更美好,慢慢地又有了集生活、劳作、养殖于一体的三合式,由前堂和左右两个室组成,形成一个“凹”字形,后面砌有矮墙围成一个院落。三合式建筑布局对称,房间较多,还专门设有猪羊圈和厕所,和人住的房间隔离,有利于改善卫生条件。
由于东汉砖瓦烧制技术的提高、斗拱技术的成熟等因素,使房屋的高度和牢固性都有所提高,多层楼阁式建筑此时照进现实,渐渐成为富裕家庭的选择。前庭和高楼通常作为接待或主人住所,后院及低矮的杂房一般用作养家畜和粮食加工,以及仆人住所。房间这么多,想怎么住怎么住咯。房子是越来越高,房间是越来越多,功能也越来越强大,楼阁式建筑当然不会是终极版。
豪强地主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,早在西汉后期就有很大发展。东汉时,随着土地兼并的日趋严重和农民的大量破产,豪强地主的经济力量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股涨柜,“富者田连阡陌,贫者无立锥之地”的社会现实,催生出“馆舍布于州郡,田亩连于方国”的庄园经济。这种经济形态不仅承载着生产职能,更蕴含着深刻的军事化特征,最终孕育出防御式建筑——坞堡(陶城堡)。
独立王国般的庄园不仅设有农作区、手工业区,形成了完整的经济生态,为坞堡的诞生提供了物质基础,还通过“部曲”(地主豪强的私人武装)构建军事防御区,实现武装自治。那些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了庄园的主要劳动者,他们对庄园主有着极强的依附性。庄园主就是利用这些依附农民,平时让他们从事农业生产,战时充当庄园私兵。庄园里十分注意武装演习与军事预警,据《四民月令》记载,“ 二月祠大社之日……顺阳习射,以备不虞。”“ 九月九日……治场圃,涂仓,修窦窖,缮五兵,习战射弛竹木弓弧以备寒冻穷厄之寇。”每当二三月青黄不接或八九月寒冬降临之时,地主就纠集一部分附民进行习战,并对庄园进行修葺,以备警戒。这种常态化的武装训练机制,使得庄园俨然成为准军事化据点。
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,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 ,穷人与富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,开始只是零星的农民反抗,后来逐渐演变成席卷各地的大规模起义。这一社会矛盾的激化直接推动了坞堡建筑的普及,到了东汉后期,小型坞堡已成为庄园的标配,也是庄园中最显著的防御象征。这种中轴对称的建筑群前后门相连为中轴线,上面建有门楼和角楼,可登高远眺,大门口还有门卫拿着大刀大斧。
从干栏式到坞堡式,当人们的居住空间开始隔开牲畜,礼制文明破土而出;当楼阁分割主仆,阶级秩序凝固为建筑语言;当庄园化作堡垒,则昭示着中央集权的裂隙。这些陶屋不仅是明器,更是汉代社会从\"家天下\"到\"豪强并起\"的立体史书。
参考文献
崔寔《四民月令》股涨柜
李桂阁《汉代豪强地主庄园的武装防卫》
公众号 | 广州博物馆
视频号 | 广州博物馆
小红书 | 广州博物馆
微博 | 广州博物馆
撰稿 | 于敏敏
美编 | 梁婉盈(实习生)
校对 | 邓颖瑜
审校 | 刘颖颖
审核 | 朱晓秋
益通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